凉燥和温燥治疗法退烧三宝:竹茹蚕沙和陈皮
- 时间:
- 浏览:307
- 来源:新会柑网
感冒发高烧,就用退烧三宝:竹茹30,蚕沙30, 陈皮 10
"秋燥”是人体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津液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大寒前后天气干燥回暖,流行性感冒,就是属于温燥,也有外寒内燥。治宜参考温燥与凉燥。
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由于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主气属卫又外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以咽喉为通道,故燥邪袭人之时,可以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症状。
温燥与凉燥,务必要分清,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
(1) 温燥: 干咳少痰、咽干口燥; 多感身体发热,出汗,口干而渴,咽干或痛,鼻衄,干咳无痰; 温燥,属于初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夏暑的余热,表现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小便量少、大便干结。
对于温燥,饮食养生原则要以清热滋润为主,除滋阴润燥外,还需清泻肺热,可食百合粥、银耳粥、莲藕排骨汤、银耳杏贝汤等,果蔬可多食梨、荸荠、莲藕汁等清热润肺食品。
治疗: 宜甘凉濡润,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
建议可以服用“桑杏汤”,效果较为理想:桑叶、杏仁各10克,沙参、梨皮各15克,淡豆豉、栀子、川贝、甘草各5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
(2) 凉燥: 微有发热、鼻塞流涕, 凉燥则常有身体发冷,头痛无汗,口不渴,鼻塞,咳嗽有痰而少。
凉燥,属于晚秋感受燥邪,往往带有近冬的寒气,便现出恶寒、微有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白而稀、头微痛、无汗。对于凉燥,饮食养生原则要以祛寒滋润为主,除滋阴润燥外,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热量较高的食物。梨粥、百合粥、银耳粥仍可食用,可增加一些瘦肉粥类,如煮粥时加些瘦肉、皮蛋等。可进食栗子粥、莲子粥、龙眼肉粥、红枣粥等,并多食一些温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葱姜、香菜、杏、大枣等。
治疗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
治疗外感咳嗽·凉燥证,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备注]杏苏散(《湿病条辨》):杏仁、紫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含水分多的水果、蔬菜。防治温燥可选梨、葡萄、猕猴桃、甘蔗、荸荠、番茄、萝卜、百合;防治凉燥可选柿子、石榴、广柑、苹果、白果、核桃、银耳、藕、胡萝卜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