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普洱茶皮上的白霜, 是精髓还是脏垃圾?
- 时间:
- 浏览:258
- 来源:新会柑网
小青柑普洱茶作为茶界新宠,以它独特口感和浓郁的清香受到了广大茶友们的喜爱和追捧。喜欢她自然就要全方面的了解她,那么关于小青柑表面的“白霜”,到底是精髓还是脏垃圾?多数人弄错了。现在笔者会从客观的角度来解读他。
很多茶友第一次见到它,还以为是发霉了呢。其实并不是,小青柑普洱茶上的“白霜”呈白色粉末状,如取一点在手指轻轻摩擦的话会感觉到干燥,而且稍微有砂质感。品尝时有淡淡的甜味,闻上去有小青柑的辛香,显微镜之下呈现为白色晶体。而如果是霉变产生的白色霉菌的话,摸上去会感觉到湿滑并且没有质感,闻上去也会有异味,显微镜下更为明显霉变的话是霉菌的群落而非“白霜”的白色晶体。所以小青柑上的“白霜”肯定不是霉变。
我们要说的“白霜”可不是秋冬时节的清晨,草地上那一层层踩上会发出吱吱声的白霜,而是在柑普茶表面形成的那一层薄薄的结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小青柑“白霜”的真面目。
1、白霜” 是什么?
干果表面的“白霜”通常被称为“果霜”,是一种植物油脂,有一种观点说小青柑上的“白霜”主要是糖类物质,这里肯定会有茶友疑惑“白霜”甜味很淡感觉不太像是糖类。没出哦,它的确是不是糖,它属于低温烘焙从果皮中渗出的挥发油脂。但是它也的确对身体没有什么坏处。小青柑上的“白霜”与柿饼上的“柿霜”较为相似。《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记载:“柿霜色白入肺经,其滑也能利肺痰,其润也能滋肺燥。” 但是小青柑的白霜,可不是柿霜。它是任何表皮有挥发油的果皮使用机器低温烘焙过后都会产生的果油晶。
2、白霜的形成原因:
很多商家声称只有最好的新会柑才会起白霜,起的越多越好。而真正的消费者虽然相信这一说法,但是每当泡白霜小青柑的时候却发现柑味很淡,泡多几泡之后几乎就没有柑味只有茶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小青柑高温杀青后,没有经过生晒直接在机器里烘干,而果糖果油溢出过多挂于表皮,加上天气陡然降温,然后这些溢出的挥发油迅速成为白霜。完全由机器低温烘干的小青柑柑皮绝对是青色的,几乎没有黄色同青黑色,柑皮厚,也是小青柑里面最好看的,就是美美的青绿色,这个颜值也就是让大家提到小青柑最容易接受的样子。但是品饮和后期陈化价值,的确是不及全半生晒的小青柑。我喝过无数过了一年的低温烘焙小青柑,我个人感觉后期陈化微乎其微几乎为零,没有晒过,几乎就没有转化。
3、半生晒同全生晒的小青柑没有白霜
不过大家喝了那么多小青柑了,也知道真正的半生晒,全生晒的小青柑是没有白霜的,那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就是生晒的作用对白霜的抑制作用其实是很大的。通过生晒,使其长期暴露于空气中,茶枝柑果皮中的精油和果糖成分挥发得更快,在持续的生晒干燥过程中,挥发油会逐渐转化成其他物质,因为有研究表明柑皮陈化过程,挥发油呈现降低的趋势,而黄酮类物质呈现升高的趋势。当外面溢出的油没有了,完全干燥了,那自然就在冬天不会凝固成白霜了。
生晒小青柑
小青柑刚刚生晒的颜色
所有的商家宣传的白霜,其实就是挥发油的结晶。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挥发油都溢出来了,那么挥发油通过生晒转化成黄酮这个新会陈皮陈化作用就没有了? 烤熟了的香味就是挥发油的香味,它还有小青柑的药用价值吗?这个问题,由读者自己衡量。用柠檬,橙低温烘焙,到冬天出霜比小青柑还要多的多。那么他们是不是比新会小青柑更正宗?原来消费者觉得是发霉(的确不是发霉),但是花重金将它低温烘焙柑的白霜柑包装成正宗的小青柑,这就有点不厚道了。
本来是纯果汁,现在变成了果味香精汽水,是不是感觉质量会大打折扣呢?但是,这却是我们中国的现状,因为中国就是个快消品社会,廉价,快餐比什么东西都卖的好。
低温烘焙工艺,3-4天就可以把鲜果变成小青柑,而半生晒或者全生晒需要8-12天才可以。省掉的时间和成本再投资到公关白霜小青柑的正宗,然后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买单。
更讽刺的是便宜货,竟然有2000-3000元都愿意购买的。
经过以上介绍,大家对白霜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真正懂小青柑的茶友,还是会选择半生晒或者全生晒的小青柑;低温烘焙,高温烘焙的白霜柑,脱离了原本七百年新会生晒陈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晒制方法,没有陈化价值,只是一颗快餐柑而已。只有不忘初心的做好茶,做上等的品质,才是这个社会所能接纳同支持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